羅馬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斗獸場,建于公元1世紀。這座橢圓形的建筑物占地約2萬平方米,周長527米,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寬闊的帝國大道兩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廟宇,如萬神廟等。
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記載塞維魯皇帝遠征帕提亞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記載提圖斯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績的提圖斯凱旋門,在提圖斯凱旋門南面不遠處羅馬第二大學,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勝馬克森提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圖拉真廣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中心。市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圖拉真皇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
古城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市內幾條主要大街的匯集 點。廣場左側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筑威尼斯宮,右邊是與威尼斯宮式樣相仿的威尼斯保險公司建筑。此外,雄偉的司法宮、絢麗多姿的納沃納廣場、圣彼得大教堂無不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羅馬還有上百座博物館,收藏著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珍品。
羅馬集中了意大利獨立統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臺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領導人民趕走外國占領者、統一意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意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在臺伯河西岸的佳尼科洛嶺上羅馬第二大學,聳立著率軍解放羅馬的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紀念碑。
羅馬市噴泉眾多,千姿百態。最著名的特雷維噴泉,建于公元1762年。噴泉中央的海神像中,兩座海馬雕塑代表平靜的海洋與洶涌的海洋,四座神女像代表春夏秋冬四季。 羅馬城建筑依地勢呈放射狀發展。
因為講求實際,羅馬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無數的公共建筑上。他們修筑了規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橋梁、廣場、公共浴池等設施。最早的羅馬建筑藝術來源于希臘,但由于羅馬人更注重實用和現實生活的享樂,在希臘主要為神廟增色的技術很快用于為人服務的大型公共建筑,宏偉的競技場、公共浴室、廣場、水道在城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羅馬人愛好奢華,經常在典型的希臘造型基礎上加以改造,比如在多利克式柱的柱底再加一個柱基,把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的卷渦造型加在科林斯式柱頭上得到復合式柱頭,令建筑形式更為繁復華麗。在羅馬帝國更強盛的時代,建筑中就開始更多地體現出羅馬民族的個性和特點,如拱門與拱頂的大量使用,在建筑史上寫下了新的一章。
古羅馬雕刻藝術:羅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早期作品受了希臘雕刻藝術的影響,人物形象極度理想化。羅馬帝國時期,肖像雕刻中寫實風格流行,出現了具有強烈的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描寫的肖像。羅馬人有為先人雕像的傳統,因此對肖像的逼真傳神有著極高的要求,在肖像雕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早期羅馬作品受了希臘雕刻藝術的影響,人物形象極度理想化。為數眾多的《奧古斯都像》就是典型例子:雕刻家把矮小跛腳、體弱多病的奧古斯都表現成高大健美的統帥,具有運動員一般的體魄和英雄氣概,臉龐也接近希臘雕刻一般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