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不動,萬事從容。萬事萬物都是人內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一個人內心足夠強大,無論外界發生什么,都能從容應對。
笫一, 艱難處修心
王陽明說:“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面對的環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內心,境轉心不轉,這是煉心之道。
在王陽明二十四歲的時候,他參加會試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發現自己沒考上就開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陽明面無表情。大家還以為他太過傷心了,便都來安慰他,幫他打開心結。但王陽明卻微微一笑說:“你們認為落榜是恥辱,我卻認為落榜動心才是最恥辱的。”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鳴,而真正有修養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處之。
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向內尋求定力,一個人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第二,靜時養心
古人云:“養心貴以靜,淡泊宜于性。”一個人只有保持安靜,才能放松自己,淡泊從容。
如今很多人都常處于一種浮躁、茫然的狀態,做事經常感覺心煩意亂,缺乏耐心,工作效率低下。這時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王陽明的學生曾請教他:“老師,我在安靜時修心,覺得心里還好;可是一遇到事心態便大不相同了,這該怎么辦?”王陽明回答他:“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如何靜心。必須要經受住世事的磨練,根基才更穩固。才能在有事時心能定,無事時心亦靜。學會按兵于心不動,就能如靜水般從容。
從容淡定,是一種活法,更是一種境界。面對任何事情,物來則應,去則不留。
第三,遇事時寬心
心胸狹隘會給人帶來無窮禍患,而心胸寬廣則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慰藉心靈。無論是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還是為了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爭取到發展的機會,都應以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世。
《尚書·君陳》里說“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個人要有寬闊的胸懷,德行才能廣大。心胸開闊的人,能容別人所不能容之事。遇到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是拼命爭辯,而是能夠安靜地聽完別人的發言,尊重對方的話語權。
正所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豁達是一種修養,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標準。
世間上,人與人之間,夫妻相處要豁達;朋友交誼要豁達;主管對待屬下要豁達。除此之外,在事業上,寫文章的人要豁達,才能寫出胸懷宇宙大地的涵養;為政者要豁達,才能不計私利,顧全大局;為人師者要豁達,才能傾囊相授,哺育英才。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王陽明講,“不要著一分意思”,就是要開闊胸懷。在他看來這是一種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智慧和淡定。
笫四,獨處時守心
古人認為獨處可以“神不濁”、默坐可以“心不濁”。一個人在自己獨處的時候,要守住自己內心的清明。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守住內心的準則,守住人生的底線。
號稱“半圣”的曾國藩在擔任兩廣總督期間,有個縣令送了他一幅王羲之的字,價值連城,珍貴異常。曾國藩晚上拿出來細細觀賞之后,退還給縣令,說:“世間尤物,不敢妄取。”曾國藩說:“慎獨則心安。”
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負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蕩蕩面對天地鬼神。守住利益的誘惑,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守住人格與尊嚴。
六尺巷里曰,“心外無物,強調的是修心致本性。”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貴在修心。一個人唯有內心豐盈堅定,安靜澄澈,才能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修好這顆心,才能活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