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西側的定福街有一座大院。 雖然主人的身份并不顯赫,但數百年散發出來的濃郁書香卻讓它魅力無窮,歷久不衰。 曾被稱為“燕京最美的建筑”。 它的前身是“陶貝勒公館”,后來的輔仁大學,現在的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北京第十三中學。
從德內街向東拐進定福街,遠遠就能看到大片典雅的庭院式建筑。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三層建筑。 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 每扇玻璃窗都有雕刻的木框。 墻壁由淺灰色水磨磚砌成。 80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一帆風順。 細節很精致。 頂樓的雕刻和神獸也保存完好輔仁大學舊址,整個建筑有一種令人驚嘆的和諧美感。 這是輔仁大學的教學樓。 1930年竣工,當時與城東的協和醫院、西郊的燕京大學并稱為北平三大建筑。 它們被列為我國上世紀初大型建筑中中西合璧的代表作品。
據史料記載,這里曾是“陶貝勒府”。 1925年,陶貝勒以16萬元永久租用陶貝勒宅,供羅馬教廷在北京籌辦輔仁大學。 南半部建有輔仁大學,即今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北半部建輔仁男子中學,即現十三中。
比利時傳教士格利森負責籌建輔仁大學。 他從中國故宮的城墻、城門和塔樓中得到一些靈感輔仁大學舊址,將輔仁大學建筑設計成一座全封閉的中國皇宮式城堡。 布局仿西方寺院形狀,四面包圍。 這種“傳統復興式”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絕無僅有。
輔仁大學舊址后花園,立有一座漢白玉“十二九運動紀念碑”。 該碑建于1988年,碑文由啟功親筆題寫,以紀念輔仁大學的熱血歲月。 亂世傳說。
雖然輔仁大學學術氛圍濃厚,師生以學術為先,但它并不是天堂。 一位輔仁校友回憶:“院子里都是鐵欄桿,每隔一米,欄桿上蹲著一只大理石小獅子,它們個個威風凜凜,見證了五四運動和三一運動。” 八大屠殺和十二九運動的血腥事件,我常常回想起在這里的那些年,揣測、揣測。 很多年后,我感覺自己永遠無法擺脫上個世紀的“五五”規劃。 ‘第四代’,因為我曾經在那個時代生活過、向往過、奮斗過……”
最讓輔仁校友自豪的一件事是,北平淪陷后的八年里,他們深愛的校園從未懸掛過日本國旗。 這是淪陷區北平唯一一所大學。 在連年戰亂的年代,這座大院已經成為維護學術、更重要的是維護民族尊嚴的“孤島”。
正是這份堅持,讓輔仁大學在這八年的艱難歲月中不但沒有衰落,反而加強了師資隊伍,提供了優質的生源,學生數量大幅增加,成為這一時期最輝煌、最繁榮的時期。大學。
數百年過去,塵埃落定,園子依舊,主人更替,輔仁大學依然滿是書籍。 正如不少輔仁校友所說,這一帶是北京的文化脈絡。 緩慢而漫長的歲月里,書香一直在這里縈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李海霞
GO提示
因為這里現在是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教學場所,所以不能隨便參觀,只能看看外圍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