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高考成績公布,有人歡喜有人憂,但分數并不是最終的結果,高考還有一份和試卷一樣考驗人的申請表,同樣的分數,有人考上“985”名校,有人被拒之門外,上了普通學校。
所謂“撿漏”是由于高考報名中“大年小年”造成的,即由于報考人數或招生名額的變化,部分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會出現波動。其中“大年”是指報考人數較多,導致分數線上升,而“小年”則往往發生在“大年”之后,因為上一年的分數線過高,勸退了不少考生,進而導致報考人數減少,分數線下降。
高技能人員得分低的極端情況總體上正在減少
“大年小年”現象的出現,與大家緊跟上一年的錄取分數線息息相關。澎湃新聞梳理了近三年全國各省高考錄取分數線后發現,靠運氣考上“985”、“211”名校的案例并非孤例。
比如,2022年,河南一位高出一線11分的理科生,就遭遇了“211”高校新疆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倒霉年”,以520分的成績被該專業錄取,全省排名10萬多,而去年該專業在河南的最低排名是39420,排名相差了整整6萬。也就是說,這位幸運兒多考了45分。
為什么要把排名波動換算成分數呢?這是因為不同省份的高考考生數量不同,排名變化所代表的波動也相應不同。
雖然高中老師會說“一分不能少,高考一分可以壓倒千人!”但在山東這樣一個高考考生數量眾多的省份,2023年,在競爭激烈的分數區間,1分可以壓倒1700人。在海南,同樣是2023年,同樣是高考,不分文理科,1分只能壓倒170人。
不過,這位通過填報申請表獲得45分加分的河南考生并不是最幸運的,真正的“撿漏王”早已出現。
2004年至2023年高考數據庫中,“低分高就業”現象出現次數總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相比于現在高考成績墊底的“985”高校,20年前也曾出現過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分數線讓人意想不到,2005年、2006年就有3名重慶理科生以580分左右的成績被北大錄取。
“好年景和壞年景”的本質是信息不對稱,二十年前信息還不發達,選專業需要問周圍人,高考報名時“意外”的情況比較多。
2006年,北大首次從重慶理科生中招收了兩名考古專業學生,導致很多考生缺乏之前的錄取信息可供參考,其他人的猶豫最終導致一位重慶理科排名第4280位的幸運學生被北大該專業錄取。
但如今2024年肯塔基大學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隨著高考信息流通愈發自由,再加上各類志愿填報專家、AI應用技術的普及,出現這種超級大泄露的概率已經降到幾乎為零。
如今填寫申請表時,遇到意外情況的幾率有多大?
事實上,在過去7年的整個高考報名體系中,超過70%的專業有著相對穩定的錄取分數線,而剩下不到30%的專業中,僅有一半以上出現“大年、小年”的情況。
在這14.9%的錄取分數波動比較明顯的專業中,既有讓人欣喜的“小年”,也有讓學子避之不及的“大年”。
我們以2023年高考錄取數據為依據,以排名波動換算的??分數為依據,以2022年相比10分以上為“差年”標準,粗略計算出考生遭遇“差年”的概率為6.81%,略高于遭遇“好年”的概率(5.18%)。需要補充的是,這里只計算錄取排名波動的專業,過去7年錄取排名整體下降或上升的專業不包含在內。
如果想獲得進入名牌大學學習的機會,概率就更低了。仍以上述標準,2023年遭遇“雙一流”大學排名波動、分數下降10分及以上的概率為0.76%,但遭遇“大年”的風險并沒有降低同樣的幅度,概率依然是0.88%。
我們換一個更直觀的統計口徑,縱觀近七年高校錄取數據中出現“大年有小年”情況的專業,雖然各專業分數線年度波動總體折算成分數線絕對值平均為9.49分,“雙一流”高校僅為3.75分。
“985”大學比較穩定,即使是有“大年、小年”的專業,分數也在2分以內波動,很少出現大的起伏。
但如果考生和家長想考取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學,并且愿意在專業和學校所在城市上做出一些讓步,還是有一定概率找到便宜的。
大多數能幫你找到泄漏的曲目都不是熱門曲目
通過整理近7年高考錄取分數線波動最大的非小眾專業我們發現,這些提供“低分高就業”機會的專業,很多都是大學生心目中的“快速脫困”專業。
波動幅度最大的20個專業中,管理類專業特別多:跨境電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工程管理、電子商務、工商管理。
作為近年來全國本科院校取消專業的重災區,過去十幾年來,很多管理類專業因招生過多,導致就業市場供大于求。
例如,早在2013年,麥可斯就將工商管理專業列入國內大學畢業生黃牌警告專業之列,因為該專業的就業率、月收入、工作滿意度都相對較低。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對于很多以考“985”或者“211”為目標的學生來說,或許也不是什么壞事,畢竟如果不喜歡專業,可以先入學,然后再轉專業。
結合近期多所重點大學宣布學生可“零門檻”轉專業,這一計劃似乎變得更加容易實現。
但也要警惕,這是否只是招生季的“宣傳工程”,央視新聞等媒體指出,所謂“零門檻”、“免費轉學”,只是報名資格問題,“轉入是有要求和上限的”。
此外,部分高校招生條例還明確規定提前錄取考生入學后不得轉換專業。
比如,護理專業波動幅度較大,常被誤認為與專科護理專業類似,在本科招生中相對冷門,被不少大學納入提前錄取,也是不少重點大學漏招的大戶。
比如985高校山東大學2023年在江蘇招收理科生199人,最高分661分排在江蘇第2577名,學的是臨床醫學專業,最低分622分排在17907名,專業是護理專業。該專業的錄取通知書上專門寫到:“報考該專業須參考學校招生簡章。”
但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在錄取分數線波動的專業中,整體波動最小,除了XX實驗班等高校重點打造的班級外,其余非打包專業中也存在一些冷門方向。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分析,相較于英語、新聞學等高校普遍開設的專業2024年肯塔基大學錄取分數線(2024各省份錄取分數線及位次排名),哲學、考古學等專業往往由有資源、有意愿開設的名牌大學開設,因此這些看似冷門的學科,由于一般高校很少開設,總體卻異??常“穩定”。
看來,用“低分高就業”的辦法讀熱門專業是很難的。
去外省大學留學是不是更容易拿到學費優惠呢?其實不然。
當然,除了選擇專業,也有人說去非沿海省份讀大學也能考上名牌大學,從全國高考總體成績來看,這種說法并無不妥。
在“985”高校中“有好有壞”的專業中,近7年波動最大的學校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其次是吉林大學,這兩所學校往往是很多省份考生最有可能被錄取的“985”高校。
以高考競爭激烈的廣東省為例,2023年高考理科志愿中,除去中外合作辦學等特殊項目,錄取分數線最“平易近人”的20個“985”高校專業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18個,吉林大學有2個。廣東考生都想在本省讀“985”,根據近幾年的數據,文科生需在前3000名,理科生需在前15000名。如果你愿意去西部,那天高任鳥飛,文科進前5000名,理科進前30000名,就能讀“985”。
不過,選擇到偏遠地區留學也有一定的風險,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一般都遵循就近原則,就讀城市的行業特點、行業數量等,都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這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不同校區表現得尤為明顯,作為知名的“985”高校,其目前在哈爾濱、威海、深圳均設有校區,且在不少省份,深圳校區的錄取分數線均高于主校區。
我們以目前最新公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為例,看一下地域對就業的影響。
哈工大2019屆畢業的研究生中,深圳校區就業最多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比48.76%,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總部畢業生也多從事軟件行業,但占比略低,為32.34%,但第二大行業是制造業,占比20.95%。其次,在國企就職比例也有差異,總部為31.17%,深圳校區為21.05%。最大的差異是去向地域,深圳校區畢業生六成在華南地區,而總部則分散在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
選擇城市對就業的影響不可忽視,所以有人會說“寧可考一流大學,也不去偏僻的211大學”。但考慮到越來越多學生本科階段以讀碩士為最終目標,學校就顯得非常重要,畢竟不同級別的學校研究生保底資源不一樣。
還需指出的是,上述波動數據是基于全國總體情況得出的,不同省份之間也存在差異。例如,2023年高考錄取數據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同樣的非中外合作辦學等專項項目,兩個高考大省河南、山東分別要進入全省前5.5%、5.6%的錄取分數線。同年,吉林省理科考生只需擠進全省前15.5%即可。
因此,我們將近7年來各地各專業最低排名的波動平均值與全國平均值進行比較,并按家鄉高校和外省高校進行匯總計算,得出各省撿漏率。在湖北、廣東等高考競爭激烈的省份,無論是在家鄉就讀還是在外省報名,撿漏概率都較低。
但這一專業選擇率并不等同于考入各地高校或名牌大學的概率,在北京、上海等高校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在家鄉選擇專業的概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也是多重因素爭奪的結果,但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是,很多人寧愿選擇普通的地方高校,也不愿到外地去讀“211”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