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山東
共青團山東省委員會官方公眾號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年山東”(ID:sdgqt2014)綜合整理自央視網、干部參考網、中國青年網、北京晚報、揚子晚報、共青團中央、新浪微博、青年湖北、安徽共青團團委、參考新聞、封面視頻等
還記得那個萬圣節
一個把孩子嚇哭的小女孩?
萬圣節,
媽媽把她打扮成
動畫《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
嚇壞了周圍的孩子們……
今年10月31日,
#我們要舉辦萬圣節活動嗎#
話題引起熱議
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
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圣節活動:
“現在這種正能量的事情中國禁止過圣誕節,
失敗的根源在于你。”
家長認為,應該向孩子們普及更多的愛國知識。
我們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香噴噴的,
中秋時節,花香月圓,
重陽節登高賞菊……
四時輪回,溫暖延續,
這不比國外這種衣服花哨、山寨的活動更好嗎?
無非就是獵奇、慕洋、找噱頭而已。
近年來,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宗教色彩濃厚的節日因其特殊的文化遺產和異國風情,以及一些機構和個人的大力推動,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商家也趁機造勢、營造氛圍、吸引消費者。外來節日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讓很多民族節日相形見絀。
前幾天的“萬圣節”期間,網絡上出現了各種節日指南,年輕人甚至孩子們都熱衷于制作南瓜燈,一度造成南瓜短缺……多位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的兒童幼兒園很早就開始組織活動。過萬圣節吧與此同時,一些家長擔心這種趨勢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幼兒園布置這樣的作業意味著什么?雕刻南瓜燈肯定是家長的工作,孩子根本做不到。他們不介意,而是教孩子學會慶祝國外的節日總感覺有點不太合適。”
“我很樂意幫助我們的孩子準備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畢竟,讓我們的孩子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增加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是有好處的。我們為什么要讓我們的孩子一起享受傳統節日的樂趣呢?”這個外國節日?”
“端午節你為什么不給我作業,包粽子?我們傳統節日你為什么不歡迎我?”
“老師讓孩子們回家做南瓜燈帶到幼兒園,我剝了三個南瓜才成功,我估計這南瓜湯我要喝好幾天了。”
“幼兒園每年都會舉辦萬圣節活動,去年我就看到一群大人小孩穿著奇裝異服,戴著嚇人的面具。除了萬圣節,幾乎每一個國外的節日都有熱鬧的時候。為孩子們準備各種服裝和道具這些東西的使用率很低,明年他們還得再買一套。給孩子們的?”
事實上,有關部門和有識之士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1993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海外華人的圣誕節困惑》,質疑“為什么佛、孔子、老子、張道陵等人的生日不是‘圣誕節’?”
2006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年輕人為何熱衷圣誕節》,評論了“有些人熱衷圣誕節,但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感到擔心”。
2015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海外華人節日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呼吁“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節日”。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文件要求:“實施中華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
文化學者胡野秋分析,人們對萬圣節的熱衷并不能簡單地判斷為“崇洋媚外”,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當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順利傳承時,外來文化就很容易俘獲人心。”
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都有對二十四節氣的崇拜,還有對祖先和歷史的敬畏。每個假期對于一家人來說都是一次尋夢之旅。這不僅僅是家人團聚,尋找家譜,尋找祖宗親人,更是家國情懷,尋找家族的夢想,民族的夢想!有的為昔日的繁榮家庭而自豪,有的為祖先的創業精神所感動,有的為長途遷徙震驚,有的為不可逆轉的壯舉而敬佩。我們得到的結論是,老祖宗創業不易,后人一定會倍加珍惜。人們認識到,只有努力工作才能生存,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帶來繁榮。激發的是不忘祖訓、振興民族的內生動力。
傳統節日延續優秀傳統中國禁止過圣誕節,傳遞文化記憶。
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追溯到夏孝正和尚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春社、秋社、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各種風俗習慣,都有利于價值觀和情感的凝結,也有利于文化和歷史的延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華網、手機騰訊對18377人進行的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新找回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謹慎而追求遠方,民德就會堅強”。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作為富有生活意義的節日活動長期傳承下來。
時光飛逝,但傳統卻永不過時。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之根,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傳承傳統節日,必須努力把傳統節日文化做美。通過優化傳統節日的主題設置,可以加強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內涵的理解和認知;借助公共假期等公共政策安排,使傳統節日與當前人們的生活節奏相協調;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給傳統節日注入現代元素和情感元素,讓傳統節日“復活”,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節日及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必須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傳承,不僅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和禮器,還要借助當代生活的表達。形式和表達。通過注入互聯網元素、聚合網絡力量,積極“普及”、“創新”,讓傳統節日文化插上與時俱進的翅膀,使其持久、充滿活力。幼兒園、學校、培訓機構等要更加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文化自信。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國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世界的關注和青睞。比如,春節近年來逐漸走出國門,得到了很多國家人們的認可。要抓住這一趨勢,宣傳更多的中國傳統節日,讓海外觀眾通過生動有趣、寓教于樂、有意義的形式近距離、身臨其境地體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斷增強跨境文化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