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二附中
與北京師范大學一條馬路之隔,就是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師大二附”)。
在北京西城區,北京師范大學有三所知名附屬中學,北京家長趨之若鶩。除了師大二附,還有師大附中和師大實驗中學,而師大二附離北師大——這所知名的教育高等學府最近。師大二附的名氣也遠超比它年頭更早的師大附中。
近年來,高考“狀元”常落師大二附。學校官方網站顯示,“2016年我校高考成績在北京市名列前茅,文科和理科的重點大學上線率均達到100%”。
11月9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來到這所并不算大的名校,一進門是大操場,學生正在操場上打籃球揮灑汗水。博學樓正對操場,六樓有“美國海外學年”的美國學生在上課,校長室在走廊盡頭。
北師大二附中校長曹保義走過來,邊走邊和一位老師說著話,過來和記者握手之際又一位老師走過來找他簽字。
“我們到會議室吧,不然沒時間完整地說一句話了。”他笑道。
【對話曹保義】
人文教育改變了學生的精神面貌
澎湃新聞:前幾天在“京師論壇”上,北師大書記劉川生說,平時要見你們幾位附中校長很難,你們都太出名了,比她和董校長(指北師大校長董奇)都出名,是這樣嗎?
曹保義:(大笑)那是玩笑話。難是難,是他們沒空。其他大學校長我不知道,但董校長我是知道的。我們都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師大主樓那兒,晚上十一二點燈還亮著的,一個是校長室,一個是書記室。你晚上可以去看看。
澎湃新聞:師大二附被坊間稱為“京城四大金牌名校”之一,有人說師大二附的文科已是北京最強,其實師大二附理科也很強。師大二附不僅出文科狀元,也出理科狀元。學校最主要的成功經驗或者說最大的特色在哪兒?
曹保義:抓人文教育。
其實,師大二附傳統上相對更強調理科,有點傾向于重理輕文,重學業輕育人。學校雖然也提倡加強德育,但因為往往智育是更剛性的、硬性的首師大二附中,而德育是相對軟性的,德育不能在中考、高考中以分數體現出來。德育與智育在“爭時間、爭資源、爭學生”時,理科往往占優勢,所以教學實施中會不自覺偏向重智。
但重智育實際上不能更有效地解決育人的問題。學生當然總有成材的首師大二附中,卻也有走向犯罪道路的,所以教育更重要的還是要強調育人。學校不僅要關注“成功”的學生,也要關注“失敗”的學生,而且面對“失敗的學生”尤其需要反省。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基礎教育界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提出加強人文教育,以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為目標。在之后的實踐我們發現,學生們的精神面貌因此發生很大變化。
總有人問,你們每年人文學科考得那么好,有什么秘訣?其實我們只是真心搞人文教育,學生文科成績好,理科成績也好,水到自然渠成。
澎湃新聞:師大二附如何將人文教育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去?
曹保義:師大二附一直努力構建人文教育體系。我們的人文教育有三個含義:
一是人文教化。師大二附有人文教育的渠道、內容、激勵機制。教學不能只是灌輸,而是從內容、渠道到方法,皆經過多年研究與實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人文教育已經成為師大二附的特色課程。
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可概括為6個字:求真,崇善,愛美。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學生精神的培養與追求。有時哪怕知識忘了,精神還在,這才能真正提高人文素養。比如,學生背的很多詩篇不可能一直都記得,但詩篇內化,人的內心可以形成一種精神與品格,這種精神與品格會一輩子都在。
師大二附有大量的志愿服務活動,從家庭到學校到周邊社區,學生假期都要出去參與社會實踐,根據本班特色找題目,自己找輔導專家,自己做報告。這些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社會中發現問題,找到需要不斷奮斗的目標與責任,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的啟蒙來自于善。
三是人文實踐的能力。學生得長本事,有能力。師大二附有很多日常人文實踐活動,要求每個班有自己的作品,自己印刷、推銷。學校有幾十個主題不同的社團,很多是由學生主導的,自己招兵買馬,策劃宣傳,聯系專家資源,這都能讓學生得到很好的鍛煉。
學生不能是一個享受者,而應當成為一個建設者。學生愛心的形成,不僅是在接受愛中形成,更重要的是給予愛中形成。接受愛不一定產生愛心,給予愛更能產生愛心。
澎湃新聞:人文教育如何落實到理科的具體教學中去呢?
曹保義:常有語文老師問我能不能多安排點課時。我說給你一兩個課時管用嗎?師大二附的人文教育,有“大語文觀”,即所有學科都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每天都要說話、寫作業,每個老師都要參與其中,人文教育不能只是語文老師的事,不是給語文老師加幾節課的問題。
不管哪個學科,有新教材出來時師大二附都要號召各教育組把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給挖掘出來,制訂教育計劃,并將其納入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雖然說文科是人文教育的主力,但理科也一定要滲透、挖掘出人文因素。人文教育是所有教育內容中最基礎、最關鍵的,是培養人的教育。“立德樹人”要做到實處,做到教學的方方面面。
為了更好地推行人文教育,我特別呼吁選拔人才時——特別是中考、高考,要把德放在首位。雖然基礎教育目前強調“德”,教學中強調把“德”放在首位,但實際上落實得并不理想。要改變這種狀況,為什么不在學生評價時比如中考高考中想盡辦法增加“德”的權重呢?為什么不把“德”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評價,與招生掛鉤?我認為“德”要有20%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