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的嗎?還是段子?哈哈哈。
假設這是真的,可能你的心理咨詢師只是個大聰明:又健身了,又不用去健身房花錢,又增加了收入。哈哈哈。
要是真的有心理咨詢師,上得了心理咨詢室,下得了工地,那真的是有點厲害啊:太能屈能伸了。個人的角色定位是很難讓人放下執著的東西,竟然有人就這么輕易放下了,我真的很羨慕。
因為竟然真的有人不是學點心理學的理論,不是在咨詢時對著虛弱的人裝腔作勢,竟能還在自己的生活里運用書本上教過的知識,那些知識活到了他的骨子里,血液里,呼吸里。
你說這位心理咨詢師還挺專業的,咨詢后給你的感受不錯,其實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人耶。可能你我見得不多,所以有點驚為天人(至少我驚到了哈哈),有部記錄片:《尋找小糖人》(Sugar man),導演是馬利克·本德杰魯。
主角的歌聲也確實不錯:
——— 補充見下 ———
第一眼看到這題實在覺得太忍俊不禁了,還有些不那么調侃的信息可能你可以看看:
1. 判斷的依據之一:行規
專業范圍對照行業的規定,還有看來訪者作為消費者的感受,就ok了。
2. 不同的工作
另外咨詢師在咨詢工作以外,他也可以有其他類型的工作的,何況他做裝卸工,他沒有違反法律,確實是在給社會添磚加瓦;
3. 判斷的依據之一:自己的感受
關于咨詢后自己的感覺為什么那么重要,因為和你一起工作的咨詢師必須:專業,和你匹配,可以說是很多可遇不可求的因素都加在一起之后,他/她才能給到你那一點點“咨詢后感受不錯”的感覺,最好的效果當然是來訪者自己的生活有積極的小變化發生了,專業的相關文章小科普如下:
4. 每個人的獨特性
他去做體力工作注冊心理咨詢師,會不會意味著他做腦力工作不專業注冊心理咨詢師,所以他選擇這個體力工作添補家用呢 —— 事實上有些心理咨詢師是沒有那么擅長或敢于或熱衷去推銷自己的。這可能是一個個性上的遺憾,但我們要是沒有看到其他面也會是不夠公平的:例如他們接受自己性格的底色和特質,他們拿得起放得下等等。
5. 立體的人,多面的人,如同建筑物一般,“一個人像一支隊伍”
一個人可以同時是一個流浪漢,一個木匠,與此同時,還是音樂世界里,人們的精神圖騰 ——
6. 運動的好處
運動確實對人體和情緒、心理的健康很有益,這在很多論文研究里都有提到過,
7. 我們內在的世界
網上有這么一句據說來自榮格的句子:
每一件能激起我們對他人惱怒的事,都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選擇心理咨詢、心理學的人其實都是有意無意在選擇不僅看著外在的世界,也在選擇留意和建造自己內在的世界。
從咨詢的有效性來看你和這位咨詢師的工作已經成功了,如果還要謹慎點我覺得是有兩點要留意就夠了:
第一是確定這是真的心理咨詢師,有可以從業的相關資格證等,這在行規里已經提到過了;
第二是和咨詢師 —— 這位兼職裝卸工的也可以,你目前不喜歡的話換人也可以 —— 探討一下,或自己覺察一下:“我的”咨詢師所從事的兼職,讓我覺得是低下的還是怎么樣的感覺?我對我選擇的咨詢師、工作伙伴,有什么樣的要求,我希望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我對我自己也有同樣的、可能是比較高的標準和期待嗎?這些我對自己的標準和期待,和我目前愿意投入的時間精力努力程度,分別是怎么樣的具體情況。在成就動機方面,我對于我的成就,歸因方式是怎樣的呢:我對于成功,是歸結于我所遇到的人/環境、我的天賦或說天才、運氣等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因素,還是覺得跟我個人投入的時間、精力、努力等這些我可以控制的因素有關?
Rodriguez那首“I wonder”更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