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們發現畢業率這項占的比重太大,兩項加起來競然占了排名的30%權重。這里面有一個“畢業率執行情況”,它是什么意思呢?我打個比方大家伙就搞清楚了。如一所大學在新生入校時預期畢業率為95%,實際畢業率為96%,這項指標就加分,假若只有94%就減分,這實則和畢業率原本是重復計算的。在排名中,將畢業率占這般高的比例,原本是希望大學好好培養學員,讓他們都畢業。只不過正因為個個大學把握分數的尺度不同,因此給學員放水的大學反而更占便宜。比方說哈佛和耶魯大多數學員都能拿取A,畢業率非常的高。像斯坦福有些學員退學辦公司去了,在畢業率上就吃虧了。而對學員要求嚴格的加州理工,就吃大虧了。
第二、有些指標在歷史上有意義,可是今天巳經過時了。例如老師擁有PhD學歷的比例這一項,這在今天美國的大學中原則上都是100%;此外學員在高中大學前10%的比例,這在前20名的大學中,也接近100%。這樣的指標根本比不出差距,其實毫無意義。
第三、這一排名的設計很顯然地有益于小型私立學校,而不利于學員人數眾多的公立院校。
比方說小班上課比例一項占了6%,大班(倒扣分)上課比例又占了2%。在美國任何一所公立學校,正因為學生太多,難以做到小班上課。而大多數私立學校,共計不怎么少學生,想湊出20人同時聽課都難,自然非常多課都是小班上。
課程教育質量主要看老師,用班級大小一個指標來衡量大學教學水準很顯然是以偏概全。正因為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這種天然差異,此類排名方法致使前19名的大學都是私立學校,最好的公立院校伯克利分校只能排在20名。
第四、興許也是最受爭議的問題出國率高的大學排名,在于它個個項分數具體的計算方法。雖然絕大部分指標乍一看是用百分率來量化衡量的,但事實上但是先用百分比排除個個院校在此專業上的排名,再按照名次來算最后的分數。比如“參與捐贈的校友的比例”,假定A大學這比例是75%,B大學是74%,照說這樣兩所院校在此項目上的得分應當非常的接近才對,但其實絕不是這么。因為最終的得分是按照排名計算的,差1%的話,名次興許差出來幾十名,最后得分相去甚遠。類似地,畢業率等指標也不是比肯定百分比,而是比排名。
第五、另一個很有爭議的分數計算方法是老師工資。
首先,它不是計算大學里所有老師的平均工資,只計算那一些有本科畢業生的學院里面的老師的工資。正因為美國大學的醫學院沒有本科畢業的學生,TA們的老師雖然工資高,不過并不計入平均工資,于是具備最好醫學院的大學,像哈佛、斯坦福、約翰?霍普金斯和華盛頓大學在這項的得分就吃虧了(醫學院老師一般工資較高)。同時這些有音樂學院、新聞學院等學院的大學也吃虧,因為那一些學院老師工資低,而又收錄本科畢業的學生,因此在計算平均工資時被計入了。
反之,那些有頂級商學院的大學就比較合算了,因為商學院老師工資高,同時商學院又有本科畢業的學生。并且有商學院的大學,經濟學專業老師的工資會被相應拔高。非常多人不太理解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何排名這般靠前,因為它就像除了商學院特別好以外,其他專業沒有太多特色,不過有一所好的商學院可以讓導師平均工資一項增加相當多得分。
此外,它過度的地考慮了各地區的物價水準。考慮物價水準的初衷當然非常好,只是這反而更導致物價水平低的地區,導師工資顯得相當高。美國大學老師的工資雖然會受到本地生活指數的影響,只是同一檔次大學之間工資水準相差不大。
哈佛為什么排不到第一
現在就非常容易理解為何普林斯頓總是排第一,而名氣更大的哈佛和斯坦福卻在它后面。應當講普林斯頓是非常的棒的大學,可是它能排到第一,在更多程度上還因為在這排名體系中吃的虧少,占的便宜多:
(1)畢業率
這是影響排名權重最高的因素。雖然普林斯頓給外人的感覺是得A比哈佛難,這也是事實,不過畢業率卻比哈佛高,四年為90%,哈佛則為86%,比斯坦福的75%更高得多,普林斯頓在這點上確立了大大優勢。
(2)校友捐贈
這項普林斯頓歷來做得非常的好,雖然獲得捐贈的總數遠遠不及哈佛和斯坦福,只是資助的比例高,而排名只看比例,不看總數,它就占到了便宜。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普林斯頓大學在招生介紹會上特別強調校友關系及其校友捐贈的比例,因為它的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此。
(3)老師和教學水準
在這個問題上,普林斯頓的得分也特別的高。這不意味著它的課講得真的比哈佛或者斯坦福好,而是因為院校小(只有5000本科畢業生),小班上課比例自然就高,再加上又位于郊區,物價水平低,在導師工資這項上也占了便宜。至于哈佛和斯坦福大師云集出國率高的大學排名,只不過這條在排名時不作數。
(4)錄取率
在評價的各個因素中,哈佛和斯坦福比普林斯頓的一個很顯然的優勢在于它的錄取難,只不過正因為錄取率只占排名的1.3%,因此哈佛和斯坦福的這一優勢作用不大。這樣對比下來就會發現,在這一判斷體系中,普林斯頓真的能壓哈佛一頭,而領軍斯坦福非常多。自然,一個學生假若同時被哈佛(或斯坦福)和普林斯頓錄取,絕大部分是選擇前者而不是后者,說明大多數學生也明白排名第一絕不是真是第一名。
提高排名的秘訣:多花錢
不管哪個巳知的評論體系均可以被人為操縱,對于USNews的這一評論體系來說也是這樣。若一個大學想要在短期內提高排名,往往的可以在三個方面努力:
(1)收取成績好的學員
這樣做可以讓“SAT和高中成績”的排名靠前。過去杜克、哥倫比亞和華盛頓大學就是這般做的,TA們通過多收取亞裔學員及時提高新生質量的排名。
可是這樣做從長遠來講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亞裔校友不捐錢,非常多人甚至于連每年度的100元左右的校友會員費都不交。因此,同樣的成績,美國私立學校肯定是優先錄取別的族裔的學員,因為那樣可以獲得更加多捐贈。
(2)提高導師工資
這一方法立竿見影。只不過提高工資可不可以只提高幾個人的,要提高就得普調,這不過很花錢的事。
大學得錢最快的方法就是靠捐贈。約翰霍普金斯在丹尼爾斯當校長期的間,排名上升不少,更多程度上在于他善于吸納捐贈,設置了不少講席導師(工資都相當高)。
(3)在學生身上多花錢
提高本科畢業的學生的人均教育資金,只是這也得花錢。還有就是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拔高學生的畢業率。該類做法在短期是有效的。只是如大學的生源水平沒有提高,從長遠來講,這對院校的口碑不利,終歸這些名牌大學不能夠為了排名去賣文憑。因此,各所知名學府的畢業率在過去的十數年里素來很穩定。至于斯坦福這種鼓勵學生創業的大學,想提高畢業率也難。
這就是“美國特色”
講來講去你就發現了,提高排名的方法都和花錢有關,而這些錢絕大部分靠捐贈,你可能會己經理解為什么不愛捐贈的亞裔雖然成績好,只是在錄取時卻受到歧視了。大學不止發展需要錢,就連優化排名也離不開錢。至于USNews對全球的大學做的排名,因為要對比全球的大學,那些美國特色的標準,什么校友捐款比例,導師平均工資,或者小班上課比例等,都不能使用了,這樣只能看學術名望、研究成果等比較客觀的因素。相對就,這榜單更精確地反映了大學的水準。對于選擇院校的學員來講,若理解了排名可是是一間大學在某一評估體系中的切合度,興許無需那么看重排名了。終歸,找到一所適合自已的大學,要比找到一間排名靠前的大學,來得更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