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兩個月票房過億的《入塵》,講述了一對農民夫婦簡樸的鄉村生活和堅定不移的愛情故事。 也生動地描繪了城市擴張中農民所經歷的苦難和僅存的鄉村田園風光。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但由于種種原因,它于9月2日被整個視頻平臺下架,最終消失在塵埃中。
讓人感動的不僅是影片的情節和精美的畫面,更吸引畫家們注意的是對農村自建土坯房的建造過程的廣泛展示和感人的鄉村田園風光。 那么今天就借助《入塵煙》,和大家聊聊歷代土建筑的歷史和發展。
01
土樓的基本類型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上圖為主人公馬有鐵正在搭建自己的土樓。 這時,同學們就會產生疑問:
“夯土房都是用這些大土磚蓋的嗎?我家鄉的夯土墻里好像沒有大土磚吧?”
面對這個問題,我只想恭喜這位同學發現了自己的盲點!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1.1 夯土房
事實上,土坯房有兩種類型。 第一個是夯土房。
“夯土”一詞中“夯”字的真正含義是壓實土壤。
△夯土工藝
我們常見的夯土墻,實際上是把土墻當作一個整體,然后分層壓實。 因此,墻面的表面紋理不會呈現土磚的紋理,而是呈現貫穿整面墻的條狀。 身體的水平線。
△夯土工藝
1.2 土坯房
馬有鐵自建土坯房的另一種類型——土坯房,在建造工藝和墻體紋理上都與夯土房不同。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土坯房的建造過程和發展歷史其實和磚房很相似,但真正的建造特殊性其實是剛才提到的夯土建筑。
△夯土工藝
那么在這里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夯土建筑的歷史淵源。
02
夯土的發展歷史
2.1基礎及室內地面
事實上,夯土技術的歷史早已流傳。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 然而,它最初并不是用于建筑墻體砌筑,而是用于房屋的地基和內部。 關于地面的建設。
△新石器時代
因為在原始部落中,位于聚落中心的大房子往往被用作公共活動場所。 使用的人很多,而且人來人往頻繁。 因此,地面經常被踩踏,久而久之就形成堅硬的地面。
△原始社會生活
原始人發現這種堅硬的地面堅實平坦,不怎么吸水,于是他們意識到踩在屋內的地面上有這種效果。 為了在自己的家中擁有這樣平坦、堅固、不透水的地板,人們開始在家里踩地板。 后來他們發現,腳踩地板太慢了,要是有人腳臭,那整個屋子不就充滿了咸魚的味道嗎?
于是人們開始使用錘擊工具高效、輕松地獲得堅硬的地面,夯土技術由此誕生。
后來,為了進一步防止雨水滲入室外地面,壓實過程中住宅室內地面也開始高于室外地面。
△古有功底
為了進一步使堅硬的地面更加堅固,在夯土過程中開始鋪設植物根莖進行加固。 這種類似于在混凝土中添加鋼筋的方法,也標志著夯土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做到。 我看到馬有鐵在建泥房時,會在泥磚里加入稻草。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與住宅相對的公共建筑,地面進一步夯實為臺基,并開始強調儀式性和紀念性。
這時,學生會想:
“這個夯臺如果進一步加高,會不會演變成夯土墻?”
呵呵,恭喜大家沃森落入陷阱了。
2.2 城墻建設和街區建設
雖然夯土墻是在夯土樓和夯土地基之后誕生的,但兩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進化關系。 相反,它們起源于城墻建設的需要,而這種需要自原始社會以來一直延續著中國夯土建筑的發展。 清朝滅亡后逐漸消失。
△古城墻的修建(素材來源見文末)
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部落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一些大型聚居地發展成為城市。 為了控制周圍弱小部落掠奪資源,簡單的土壕和易腐爛的竹木墻防御建筑已經不能滿足城市防御的需要。 因此,古人也想建造高大的土墻。
△古城墻的修建
古人在建造過程中,還有意將城墻形成下部較大、上部較小的斜坡狀。 這不僅方便了筑城墻材料的運輸,而且增加了城墻的高度。 不過,這簡陋的土城墻,很容易遭遇大雨或者梅雨。 很容易崩潰,可能還沒來得及防備敵人就被壓垮了。
△雷暴梅雨損壞城墻
因此,古人將原本只用于處理房屋內部地面的夯土技術應用到了城墻的建造中。 他們手工搗打堆積的土坡,夯土城墻就這樣形成了。
△古城墻的修建
而且,在這些城墻廢墟中還發現了被埋葬的奴隸和牲畜,這也說明了城墻的修建是各部落之間的一件大事,必須先進行犧牲才能開始修建,以保證城墻的順利進行。項目。 也和今天我們房地產建設單位開工儀式上的禮炮燒香類似。
△奴隸祭品埋在城墻里
在修筑城墻的過程中,出現了一項對夯土建筑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關鍵技術,那就是砌塊建筑。
初中語文課本中,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有這樣一句話:“舜生于父母之中,夫說養于板中,交革養于魚鹽之中”。
而孟子這里提到的商代大臣傅岳,以前是千板柱的建筑工人。
△修建城墻
砌塊建筑,顧名思義,就是將土壤夾在兩塊木板之間,并使用相關工具敲擊和擠壓土壤,使其成為堅固墻壁的一部分。 砌塊建造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仍在使用。
△平臺搭建技術
有了砌塊建造技術,此時的城墻建造就方便快捷多了。 人們修建城墻時,會先挖基溝,然后填土,分層壓實。 夯層厚度不一致,一般為10~20厘米。 每層壓實后,鋪一層1厘米厚的細沙。
△修建城墻的過程
如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城墻遺跡全部為夯土筑成。 再到商紂王建造的“寬三里,高千尺”的“蘆臺”,也用夯土筑墻,以承受更大的重量,從而增加了建筑的高度。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夯土結構雖然具有保溫性能好、成本低、施工簡單等優點,但也存在強度低、耐久性差、美觀差等缺點。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結構為主
此外,中國傳統建筑均采用木柱、木梁作為承重結構,其“墻倒屋不倒”的特點深受古人喜愛。 這也制約了夯土承重墻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到了戰國秦漢時期,砌塊建筑技術仍然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長城的修建。
△秦漢長城
由于北方匈奴對中原的潛在威脅和不斷騷擾,戰國、秦漢時期,夯土長城應運而生。
△匈奴入侵
事實上,長城的大規模修筑始于春秋末期。 此時,山區的長城是用石頭修筑的,平原地區則是用夯土板修筑的。 木模板通常直接用棍棒或繩索支撐。 可以直接控制墻的高度和坡度以創建直立的墻。
△秦漢修筑長城
但從考古發現來看,戰國、秦漢時期的夯土城墻只有一面城墻,城墻的上部非常狹窄。 與明長城不同,它是不能行走的。 這種墻,只是起到了分隔和阻擋的作用。 必須配備相應的烽火臺等設施,才能形成有效的戰略防御體系。
△烽火臺
烽火臺也采用夯土墻支撐建筑。
在西域干旱多風的地區,漢代的烽火臺還采用了植物間、夯土夾層的技術,利用植物根莖的牽引力來保持夯土墻的穩定性。 這也是漢代夯土墻技術的創新。
△植物夾層與夯土夾層互構
時至今日,在新疆和內蒙古的沙漠地區仍遺留下不少漢代的烽火臺遺址,建筑技術仍可見得非常高超。
從漢代未央宮的地基、城墻,到明代的平遙古城,再到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樓,都有夯土、砌塊建筑的痕跡。
△相關著名夯土古跡
其實關于夯土的相關歷史發展,齊馬已經講過了,但是關于夯土更深層次的技術特點,齊馬覺得還是有必要在這里補充一些信息,供各位畫友參考。
03
夯土技術特點
3.1 使用什么土壤?
夯土其實分為兩類,一類叫“生土”,就是沒有經過處理的土,另一類叫“熟土”,就是經過反復鋤地、搗碎,造成腐殖質的粘土。在土壤中通過發酵而流失。 這個過程也稱為“老化”,由熟土制成的墻壁堅固且不易開裂。
△生土
“熟土”這種物質最早記載于東晉時期,形容其基本刀槍不入。
△熟土
后世隱入塵煙全網下架原因,熟土、沙、礫石、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三重土,成為最終的夯土材料。
△三河土
3.2 用水量是多少?
當然,在選擇土壤的時候,還要看土壤的含水量。
△土壤過于干燥
如果泥土太干,夯筑的城墻就會松軟無力。 如果泥太稀,最好做成大泥磚,然后在陽光下曬干。 如果把泥壓實,水分蒸發后墻體很容易開裂。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古代沒有測量水分含量的實驗設備,所以我們靠的是一個口口相傳的經驗——“用手揉成一團,地上就開花了”。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熟土”捏緊時能抓成一團,扔掉時能散開,這就是最合適的。
△土墻開裂
3.3 使用什么添加劑?
我們都知道混凝土中需要添加防滲劑、減水劑、緩凝劑,夯土也包括在內。
《宋徽要》有記載:“干道六年,河州城墻,內外五層磚灰筑,城墻以糯粥灰鋪。”并兼作塔樓和城門。”
所以,夯土的粘合劑就是我們吃的粥。 嚴格來說是米湯,更準確的說是糯米湯。
△糯米加固城墻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幫忙貼春聯。 家里的長輩沒有膠水,只是涂了一層米湯就貼對聯了。 在夯土中加入米湯,不僅可以提高墻體的強度,還可以增加其韌性和防滲能力。
例如甘肅南部的煙衣衛,因夯墻時加入大量糯米湯,被譽為“可吃的建筑”。 它在風雨中屹立了300多年,至今依然完好。
△隴南燕一衛
另外,正如《氣馬》第一集中提到的,在夯土中加筋植物根莖或竹片、鐵絲,形成“加筋土”。 這就像在混凝土中添加鋼材。
3.3 如何夯實?
北宋工匠李杰編的《筑法》規定:“筑墻之制,每墻厚三尺,高九尺,厚加一尺,減少同樣的數量。”
△明長城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城墻應該是底部較大,頂部較小,并且應該有一個坡度。 如果高度較高,則墻應較厚。
04
土樓不怕下雨嗎?
我們來看看這個剪輯。 這是馬友鐵和曹桂英在大雨中保護土磚。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這個時候,屏幕前的所有人都會想:
“土這么容易溶于水,那夯土墻的防雨防潮豈不是更差了?南方多雨的地方,夯土房還少嗎?”
其實并不是。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首先,夯土墻所在的環境并不干燥。
因為如果環境過于干燥,土墻表面的干燥速度會比內部的干燥速度快很多。 同樣,向陽面的干燥速度也會比逆光面快。 干燥不均勻會導致墻壁顯得干燥。 墻體出現大面積裂縫,甚至部分脫落,造成嚴重損壞。
△土墻開裂
因此,適度的濕度并不是壞事,并且可以幫助墻面各部分干燥均勻。 因此,在我國大陸相對潮濕的沿海地區,廣泛分布著大量的夯土建筑。 例如,著名的福建土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福建土樓
其次,氣候相對潮濕地區的夯土建筑常在墻壁上添加石灰或貝殼灰。 因為我們在初中化學中學過,石灰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而碳酸鈣不溶于水,所以石灰或貝殼灰就成為了夯土墻的防水添加劑。
△石灰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式
最后,夯土建筑一般采取兩種防水措施——“穿雨鞋”和“戴帽子”。
“穿雨鞋”是指土墻下部不直接接觸地面,而是有厚厚的碎石基礎。 我們在馬有鐵搭建自建房屋的框架時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更不用說“戴斗笠”了,屋頂的檐口保護了土墻的頂部和部分墻體不被雨水直接沖走。 像馬有鐵這樣簡單的一層草皮屋頂就可以做得很好。 影響。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05
現代和當代土樓建筑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很多國家都有夯土的歷史和傳統。
例如,日本至今仍采用夯土墻建造園林庭院圍墻。
△ 日本用夯土建造庭院圍墻
戰后德國已經有了土建筑的紀實圖像。
△ 德國戰后建造的生土建筑
也因為土壤是一種低成本、可持續的資源,它還具有自動調節室內溫度、有效控制空氣濕度、防火、就地取材等特點。 這也導致了許多現代夯土建筑的誕生。
△Ruca Choro館(南美洲智利考肯斯)
△ DESI培訓中心(亞洲孟加拉國魯德拉普爾)
△ 賈希利城堡改造項目(亞洲,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艾恩)
其中就有著名教師王澍。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水岸山公館以其寬大、舒緩的木架屋頂、片片青瓦、迷宮般的小路而聞名,但很多人不知道水岸山公館是中國最大的夯土建筑。
△ 王舒與水岸山住宅
水岸山公館的地基雖然是混凝土,但巨大的夯土墻卻只有純凈的泥土和沙子。
據說,為了找到夯土中土、沙、水的最佳配比,王舒老師特地找了一個實驗小組,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
△ 王舒與水岸山住宅
王澍老師也把夯土墻稱為活動墻,認為它會呼吸、冬暖夏涼,綠色可持續。
06
回到《塵埃落定》
好了,介紹就結束了,我們回到電影《入塵》。
《入塵》是在導演李瑞軍的家鄉甘肅張掖花強子村拍攝的,所以片中的田園風光也是典型的西北農村場景。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不難看出,女主角曹桂英由海清飾演,男主角馬又鐵由導演叔叔飾演。 事實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民。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導演的父親扮演村長隱入塵煙全網下架原因,曹桂英的嫂子則由導演的母親扮演。 導演的妻子和叔叔的兒子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就連驢子也來自叔叔家。 借來的。
△《走進塵煙》相關片段
所以導演在省錢這一點上真是讓我撓癢癢——讓我大開眼界!
但低成本并不妨礙高質量。 《入塵》的每一幀都堪稱藝術品。
△《入塵》與大師的畫作
有網友甚至在《走進塵埃》中找到了類似大師的畫作,包括米勒的《拾穗者》和梵高的《種薯夫婦》。
△《入塵》與大師的畫作
△《入塵》與大師的畫作
此外,為了拍攝這部影片,海清老師親自前往西北農村體驗生活,與農民一起耕種、收割、建造房屋。 他甚至患有脊柱側彎。 拍攝結束后,他躺了三個月才康復。 對此,齊媽不禁贊嘆道:“海清老師!你就是我的神啊!”
雖然《入塵》已經下架,但那些古老的土樓,包括里面樸素的生活方式,依然詩意地棲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
△《入塵》相關片段
看農民、看鄉村,鄉村風光不能單向賦予“貧困”、“落后”等同義詞。 它象征著這片土地的詩意,也象征著我們千百年來“面朝黃土”。 朝天”血脈。
對群體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會讓很多美好的事物不至于消失在塵埃中,否則就會成為我們新時代難以治愈的阿爾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