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還得從民辦初中的學業測試說起。一個熟人的孩子考了
小學畢業水平測試學校第二名,就信心滿滿地報考了心儀的民辦初中,可是一上考場她就蒙了。滿滿20多頁的試題,她擔心自己做不完。她母親等候在考場外,看著手機微信里的各種消息,心中不是滋味。孩子們還沒有下考場,網上就一片嘈雜,說什么的都有。這些望眼欲穿的家長們啊,帶著孩子至少刷了兩年的題,周末假期轉戰于各個輔導班之間奮斗。如今一考試,考的卻是“博物館”,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長就被蒙蔽住了雙眼。事情一發酵,心酸就逐漸演變成了憤怒!
我為此專門找來了那套試題看了看,看完不禁松了一口氣:考查的還是平時老師們講的課本里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維方式,考察的還是平時老師教學過程中強調過的重點知識,只不過換了個華麗的外衣而已,不足為怪。我也專門問了幾個小升初平時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他們有的說沒有做完,有的說:“不難啊,答案就隱藏在題目中啊!”
不明就里的網友們討論的什么不考課本考博物院了等等,不足為信。所謂的博物院不過是個文化載體而已。就像我們的數學期末考試試卷的主人公樂樂一樣,只是貫穿整張試卷的一條線索。我的同事黃老師說:“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會學生看事務要看本質。教出能考高分數的學生不過是說明學生掌握了數學學科技能而已!”沒錯兒!這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和我們老師們的教學不能與社會脫節,不能與生活脫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小步伐上臺階。謹記,并在以后的教學和生活中引以為戒!